中国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北部、湖南西南部、贵州东南部,在三省交界处的侗族村寨,共性的特点非常明显,习俗如民族服饰、语言、节庆等生活习惯,标志性的建筑如鼓楼、廊桥(风雨桥)、木屋等,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侗族村寨中修建钢筋水泥结构砖房逐步增多,传统的木屋已经越来越少,一些侗族村落已经改变了很多,但唯一鼓楼和廊桥在任何一个侗族村寨都会保存,这是侗族文化硬件的展示。在侗族文化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芦笙舞、多耶、侗锦绣艺等硬核软文化已经传播较广,在侗族地区有一种外人鲜少知道的文化,那就是侗族的“韶”文化,“韶”(可读第二声或第四声)是用汉字表达的侗语,意为“灶塘”、“火塘”,也就是生火做饭的地方;也有一些村寨称“嚣”或“侃塘”,意思是“喧嚣”、“热闹”,是众多人在一起热闹、聊天的地方。以龙胜各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龙胜县”)侗族为例,我把其归述为“火塘文化”。
过去年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侗族人民活动的范围很窄,生产生活简单,鲜少与其它民族交流。村寨里的人们自给自足,基本解决温饱后,便是喜欢在一起聚会。侗寨里的鼓楼和廊桥是夏天聚会的场所,冬天里大家则喜欢围着火塘取暖聚会,最原始的是专门选择在寨中稍微宽敞的一户人家里,或话家长里短、或传歌对歌、或协调纠纷、或修订村规、或打平伙聚餐(各家各户端来自家菜肴集体分享聚餐)等等,这种生活方式在侗寨一直有延续,大都是以向上的形式出现,偶尔火塘边有时候也有不和谐声音或搬弄是非的传播,如家婆和儿媳的矛盾被津津乐道,哪两家的矛盾被拿出来说事…对于这种不和谐方式的出现会自然引起这种聚集方式的消散。由于一些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一些村落在七十年代自然消散了这种形式。改革开放后,这种“聚落文化”(也称“火塘文化”)逐步兴起,多年来,本人在龙胜侗寨通过走访调研观察,多数侗寨的“火塘文化”重新兴起,形式和内容都相应的有了改变,以平等镇广南村为例,广南村有13个自然村(屯),23个居民小组,822户,2824人(统计到2019年底),全村侗族人口占95%,在广南村类似这样的火塘有26个,都是各个自然屯群众自行筹工投劳捐工捐料自建起来,现在生活好了,大多数人都不用再为柴米油盐发愁,人们有更多时间把自己从劳动中释放出来,屯里的男女老少在农闲时间都会聚集在火塘里开展文化活动,或学习新编的琵琶歌,学习当前的扶贫政策,或者商量今年村里种什么致富产业,可以看出,现在的火塘文化除了延续侗族原本的传统民族文化外,成功跟上新时代的脚步,把这个火塘文化淬练到新时代的文明文化中。
一、火塘里侗文化的传承与提升
侗族文化的传承因为没有文字,靠的是口口相传,唱与说,叙事与记录靠的是语言传承,直到认识汉字,村中有一定文化的人开始用汉字记载,后来又把汉语代成侗语谐音传授。侗族大歌就是这样口口传唱至今。过去侗族人民在火塘里传承的文化,多数内容是侗族地区流传的神话故事、侗族大萨玛故事或是其他民间故事等等,一些侗歌侗戏传唱是由歌师和民间戏传承人传授,这些事项在火塘边都有进行。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在农村落地落实,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火塘里侗文化的琵琶歌、多耶歌歌词都有改变,变成歌颂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歌颂新时代的新生活,表达人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等等,内容变为积极向上,弘扬新时代的主旋律,这是侗族文化明显的把传承和提升结合起来的效果。
二、火塘成为时代信息的交流地
在过去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聚集在火塘里,会通过这样的形式获取外界的信息。而现在,在互联网和多媒体发展的时代,火塘同样还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地方。原因在,现在的侗寨火塘聚集人群大多数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学生在校上学,留守村里的老人居多,很多信息可以通过在外工作的子女、亲人传递回来,大多数留守农村的人在这个火塘里分享信息,比如,谁家的孩子在大学里、部队里、单位里的表现,比如,哪家孩子在的哪家公司工资高可以介绍去务工等等,这些都是留守家中老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中年人最关注的是,今年县里的支农政策有什么,我种什么、养什么有保障,微信群、电视、手机新闻是另外的渠道外,在这里同样可以都可获取信息交流。
三、火塘是邻里照应的互助地
侗寨里的火塘逐步自然成为了村中男女老少互相照应的敏感区。每次在这里参加活动的人偶尔哪天不出现,人们自然会关心到为什么没来,特别是对于村中的留守老人和孩子,人们自然形成了相互牵挂和照应的习惯。如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有一天突然没有到火塘来喝油茶,其他老人打电话给她也没接,这个时候有人就担心有什么情况,立即端上油茶到家中,上门关心是什么原因,身体有没有不舒服,需不需要什么帮助等等之类,体现邻里之间和谐和睦。
四、火塘是侗族人民传承技艺的学习园地
侗族有很多手工技艺,如侗锦、侗布、侗毯、侗带都是通过纺、织、绣、雕、染、编等手工技艺完成,人们经常把小型的手工制品带到火塘来交流绣制技艺,这些技艺逐步在火塘里得到传承,每个侗族妇女都要学会两三种技艺。这些技艺每个侗族妇女可以随手拈来,在火塘边可以互相帮助完成作品;可以把侗族不同的元素绣成图案,装进技艺里。
近年来,在龙胜侗族村寨兴起的火塘文化,提升了侗族文化的品味,也体现了侗族文化与新时代文明文化的完美结合,如今在龙胜侗寨,村里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是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宣传的重要阵地,而侗寨的小火塘也不仅成为了侗族人民传播新时代信息小天地、也成为了邻里和谐、团结互助的暖心驿站。 (粟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