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其地名背后深藏着可圈可点的故事。由县委党校教师及相关部门人员参与,县第二次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撰的《寻找龙胜最美地名故事》一书,从一个侧面展示这方水土的传奇故事。
安康村属三门镇辖村民委员会。位于三门镇西北部,距镇政府7千米,东邻花桥村,南连双朗村,西与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基乡高基村交界,北靠洪寨村。辖安康一、二组,鼻孔山组,安懂一、二组,新建组,平乃组,其洞上、下组,当甲山组十个村民小组,209户827人,以壮族人居多,其它有汉族、侗族和瑶族,以壮族为主。
其境域在清代属龙胜西团,1933年属三门乡,1947年属镇西乡,1949年11月起,属西区三门乡,1952年5月后称安康乡,属第六区,1958年改称安康大队,属三门公社。1984年成立安康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
安康村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当地村屯的地名有其地域性特点。鼻孔山,意为在形如鼻孔的山下村屯,清康熙四年(1665年)汉入彭家由湖南怀化县迁建;安康,具有平安康泰之意的村屯,清朝嘉庆四年(1800年)壮族范家从广西河池南丹迁建,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汉人谢家由湖南祁东县迁入;平乃,意为居住在形如老奶的平地人家,1920年,覃家、谭家迁建;安懂,即在形似水桶的河塘边新建的村屯,清代嘉庆四年(1800年),范氏梁氏由广西南丹县迁建。
值得一提的是安康地名的由来。据说,当地壮族的先民们在先前社会动荡的年代里,以逃生避难的形式隐居在一个叫安扛山的深山中,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但是,这个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他们平安地度过了兵荒马乱的年代,使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在他们看来,安扛山就是吉祥山、平安山,因“扛”是壮语,与“康”同音,于是安康村的先民们把安扛山改为安康山,使这个山的称呼更符合他们对这座山的感恩和期许。自从改名后,安康村的先民们渐渐发现,凡是住在安康山的人,不光平安幸福,而且健康长寿。“安康”这两个字已经赋予了他们的毕生追求和最高境界,所以安康村的地名以这座山得来,并沿用至今。
地名的取意决定了当地的乡土文化,自从安康山被当地人比作长寿山之后,安康山山脚下的古洞庙更是成了外地人祈求平安、健康的神庙来供奉。如今,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当地人都喜欢喝安康山的水,吃安康山上的蔬菜,呼吸安康山上的空气沾长寿的灵气。他们从安康山上的植被及森林覆盖读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长寿密码之后,他们通过修筑村组路、产业路,守山护山,利用土地摞荒,大力种上罗汉果、百香果,通过土能生金、种植致富,找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如今,走在新时代的路上,安康的村村寨寨、屋前屋后都披上了绿装。一个山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闲情暇意、瓜果飘香,时不时有砖瓦房映衬山间的小康村呈现在世人面前。(赵丽明 蒙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