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等镇东面有一座大山叫天云山,最高山峰海拔1620米,是平等镇第二高峰。天云山峰峦层层叠叠如天梯直顶天穹,山体连绵呈大屏嶂高高耸立,山顶长年云蒸雾绕,因此而得名“天云山”。
天云山地貌复杂,植被种类丰富,乔木、灌木和草木层次交错,不同的植被群落形成风格迥异的自然景观,集险峻与秀美为一体。山脚下,沟壑纵横交错,原始天然林遮天蔽日,林中巨藤缠绕状如龙蟠,一派神秘古远气息。半山中,竹林、蕨草、杜鹃群落层次分布,竹林郁郁葱葱,蕨草密密麻麻,各色杜鹃竞相争艳,呈现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山脊上,悬崖陡壁,怪石林立,走在上面让人心惊胆颤。晴日,登山远眺,万水千山尽收眼底,逶迤山岭如翻腾细浪,磅礴山峰像小小泥丸;八百里南山和湖南传素山与它遥遥相望,远处平等河流被山川分成九段,隐隐约约似银丝迂回,座座村庄像棋盘散落山间;清晨,白茫茫浩瀚云海吞没远近群峰,云海雪浪或翻腾奔涌或静静流淌,变幻莫测,置身山顶,身子飘悠悠,好似进入仙境一般。
天云山是大自然的“粮库”。春夏有摘之不尽的竹笋、蕨菜;秋天山沟里可摘猕猴桃,山梁上可以摘野梨和菌类;冬日,可以挖蕨菜根做蕨粑。饥荒年代,天云山的野菜野果救活了不知多少村民。天云山也是动物的乐园。森林里有很多野生动物,穿行在山间,时常会惊动麂羊、锦鸡、松鼠,还有不知名的鸟群。
自古以来,天云山是周围村民朝拜的神山。天云山顶有一块“母亲石”,状似一个安祥静坐孕育着孩子的母亲,是人们争相瞻仰膜拜的吉祥石。山顶岩石底下曾有一座庵堂,叫“凌霞寺”,如今庵堂遗址古树参天,挂满树衣,山门、石砌屋场依然还在,楼房已倒塌朽烂,埋在枯叶下布满青苔。石板路穿过竹林从山脚一直通到庵堂遗址。据老一辈人传说,清朝到民国年间,天云山凌霞寺曾香客不断,现在留下历代文人墨客游天云山的诗词还有不少。清光绪年间侗族廪生龙云从《游天云山凌霞寺》一诗写道:“久道天云山独崇,而今始到此庵中。层峦叠嶂冲霄汉,突兀重排列碧穹。远望潇湘形缥渺,近观桂岭碧玲珑。登临四顾无穷极,恍若身游在太空。”晚清侗族秀才吴晴岚《和石成山〈游天云山凌霞寺〉》更看出天云山凌霞寺当时盛况:“凌霞宝寺盛筵开,胜友如云集会来。四壁崇山堪领略,一轩风月且衔杯。洞边古木含青艳,座上红霞映绿苔。醉卧此间题半句,好留骚客共追陪。”
天云山还是一座红色的山。1934年12月9日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奉命率先进入平等地域。为阻止红军进入平等,龙胜民团司令部组织北线防区约1000人的民团队伍,在离天云山不远的劳山上利用险要地形开枪偷袭红军,用檑木滚石阻止红军前进。红一军团识破敌人阴谋,绕行到民团阵地后面准备攻击,民团发现阴谋败露,迅速撤出阵地逃跑。这就是鲜为人知的红军在劳山上的一次特殊战斗。扫清敌人障碍后,中央纵队顺利从伟江洋湾,翻越天云山,经太平村、平熬村,到龙坪村驻扎。这一次战役,有30多名红军战士被敌人围追,太平上社瑶族村民沈再德、沈再富两兄弟上山采蘑菇发现,带他们躲进天云山山腰上一个秘密岩洞,第二天又给他们送食物,除两名受重伤的红军留下治疗外,其余红军由他们带领抄小路赶上部队。后来人们将红军走过天云山的山坳称为“红军坳”,沈家兄弟收藏红军的岩洞称为“红军洞”。
天云山四面环村。东边是琉璃村、东社村,住的是苗族;西南面是平等村、龙坪村、平熬村、广南村、甲河村,住的是侗族;北面是太平村、小江村、城田村,住的是汉族,各民族村寨民俗风情各异,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侗族喜欢歌舞,苗族喜欢油茶,汉族喜欢山歌,每一个村寨都是一个自然休闲氧吧。
酷爱探险的游客,想要穿越天云山,四个方向都有小路上山。以平等镇所在地为起点,经平等村松树坳,直上平熬村天堂界,沿山路翻越天云山顶峰通道,达琉璃村大毛坪,经甲河村出到广南村乡道,为一条最便捷的通道。但要登上山顶,只有从天云山最高峰的西面沿山脊爬行,非常难走,而且必须天气晴好,所以村民以能登上天云山顶而引以为豪。(石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