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田村属龙胜镇辖村民委员会。位于龙胜镇南部18千米大山里。东接上孟村,西邻崇楼村,南连临桂平水村,北靠平野村。辖上田一二、崇岭一二三、石井、雨尧、老庙、南山、明久、寨篮11个村民小组。246户993人。其中壮族、汉族为多,瑶族少量。
1933年岭田村属都云乡,1947年属大同乡,1949年11月龙胜解放后,岭田村属南区都云乡,1958年为日新公社岭田大队,1961年5月为金桔公社上田大队,1963年5月为日新区岭田乡,1969年为日新公社岭田大队,1984年成立岭田村民委员会,1987年改村岭田村公所,辖属龙胜镇,1995年复称岭田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
岭田是从崇岭和上田各取一字组成的一带自然村屯的村民委员会。上田一屯为村委会驻地。意为排序为一屯的梯田上端的村屯,壮族为主,黄姓居多。清道光二年(1821年)壮族黄家由河池南丹迁建。上田二屯是意为排序为一屯的梯田下端的村屯,清道光二年(1821年)壮族黄家从河池南丹迁建。
岭田的地名极有意思,依山而名是其一大特点,以山名排序定名。位于崇山峻岭中排序为“一”的村屯,称为崇岭一屯,又名下冲岭屯;位于崇山峻岭中排序为“三”的村屯,称为崇岭三屯,又名上冲岭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瑶族赵家迁建,后汉族刘家迁入。
以地标或姓氏而名的村屯是岭田的又一特点。石井即石井附近的村屯,清咸丰五年(1855年)壮族范家、贲家迁建;雨尧,曾有瑶人居住过的溪畔村屯,清顺治六年(1649年)赵姓先入驻,后壮族贲家等迁入;老庙,意为建在祭神老庙边的村屯,清同治二年(1876年)汉族秦家迁建;南山,原名兰山寨,改为建南(兰)山下的村子,清光绪二年(1876)年壮族贲家由河池南丹迁建;明久,意为乐观向前光明长久之意愿定名的村屯,清咸丰九年(1859年)壮族韦家从河池南丹迁建。
天生桥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条通往明久屯的必由之路,爬坡过坎、涉水过河。这里河流湍急,来往的行人极不方便,时不时因过河而被冲走的现象发生。古时候,当地人在河滩的最窄处架设木桥。而选择桥墩的地方,却发现了天然的洞眼,似乎仙人曾经在此凿石架桥。木桥架好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然洞眼之上的桥为天生桥。后来,在原址之上建起了风雨桥。这个地标式建筑,既方便了群众通行,又成为当地一道景观,
在岭田有两大景观。位于上田屯的狮子山,似一头雄狮坐卧群山之中,眺望远方,守望着这方热土,当地人奉为神山。而拉秀电站坝头的排洪口,可称为人造景观。巨大的水柱从洞口喷出,在山腰上凌空飞洒,与峭壁沟壑互为映衬,甚为壮观。
现今,当地群众靠山吃山,依山而居,依果而富。年种植罗汉果2800多亩,成为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过上了幸福和谐的生活,实现了小康的梦想。岭田的黄吉年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上田是个好村庄,来龙去脉美风光。月形山座皇宫殿,仙女梳头痛望东方。义才猛狮双双对,坝堤封接龙堵江。满库积蓄金财宝,儿孙世代享荣昌。这首山歌表达了岭田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赵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