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永凡::兴民族文化 展代表风采
蒙永凡作为平等镇广南村党总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他深耕基层,挖掘侗族特色,打造广南村侗族文化新阵地;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注民生、为民办事。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牢记使命,积极建言献策、为广大群众谋福祉,充分履行了一名人大代表职责。
走进平等镇广南村,蒙永凡正在广南村二组的“火塘”里,跟村民们围坐在火炉边,一边烤着火一边商量着三组的“火塘”建设情况。说起火塘,它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广南村挖掘地方民族文化优势打造的民族文化亮点。蒙永凡上任以来,大力实施“侗寨聚落复兴‘火塘计划’”,现在像这样的火塘在广南侗寨有20 个,成为了侗族同胞茶余饭后聚集的“新中心”和党委、政府在农村的思想宣传新阵地。广南村充分利用火塘特点,开展“小而精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000多场,惠及居民12000多人次,并带动辐射周边6个村屯参与“火塘计划”建设,形成了“头雁”效应?。
“每逢村里有什么重大事宜,蒙支书都会召集大家在火塘里,共同商议,有时候他也会召集大家来聊聊天,了解大家生产生活上的难题,收集大家对广南村发展提出的意见建议”广南村副主任蒙春苗说道。
记者了解到,这几年来,蒙永凡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到“火塘”或者是群众聚集比较多的地方,了解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宣传推广国家的政策方针,让群众深刻了解乡村建设和发展之路。
“蒙支书是一个恪尽职守的人,作为人大代表,他把我们群众的意见收集好,再反馈到县里。在他的带领下,村里一组、二组、三组的水泥路也已经硬化了,村里的环境也变好了。现在在村里一提起他,人人都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他现在可是我们村里的‘主心骨’!”村民吴维美激动地说。
群众的声音要传播上去,广南的民俗风俗更要向外推广。广南村可谓是一座侗族文化“富矿”,如何将广南村的侗族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蒙永凡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利用广南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发研学游,吸引全国各大高校3000余人到广南村旅游和开展研学,体验制作草龙草狮、听侗族大歌和观赏传统古建筑,根据广南村特色,组织群众,开展2021年龙胜县“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广南村主会场)。
如今的广南村已然是我县侗族文化展示的排头兵,当地一年一度的“闹春牛”特色民俗节庆活动,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加。这里的草龙、草狮不仅舞上了国家级传播平台,还舞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红色游、支教游、休闲游、研学游、体验游等不同旅游业态,在广南村实现了完美融合,乡村振兴的喜人成果不仅体现在焕然一新的特色村寨建设,更体现在村民的脸上。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用优秀的民族文化来拓展乡村文旅,吸引更多的游客、研学客人来到广南,让侗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带领广南村在新时代发展潮流中闯出一条以生态农业为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带领全村发展经济、振兴乡村!”对于今后的发展,蒙永凡信心满满。(邓晓艳)
谢福复:用心做好茶 带动一方乡亲共同致富
“我想把龙脊大叶种推向我们龙胜各个乡镇,让更多人来参与到我们的茶产业当中来,让龙脊茶从龙胜一个小产区走向外面的大市场,对接上更好的茶资源”,谢福复作为一名企业掌门人、地标产品龙脊古树茶龙脊古树茶的传承人,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以科技赋能,壮大龙脊古树茶茶产业;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严格要求自己,做群众的楷模、做党员的示范,带领群众种好茶同致富。
走进谢福复的茶园,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古树茶,树上挂着编号牌,树龄从数十年至上百年不等,古树茶约1万多株。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谢福复除了在外拓宽销售渠道,还经常奔走茶山、走访茶村、改造茶园,传承古树茶文化的同时他也在不断探索茶产业的发展之路。
“我作为一名龙胜政协委员,一直立足在我们龙脊茶这个行业里面。这几年来,我们都在对龙脊茶进行保护,在保护的同时我们也很好的运用了它这个品种特性在进行苗木的繁殖,苗木繁殖是想通过这个密植矮化的技术,让龙脊茶从一季产品提升到三季产品,这样可以更好的对接到外面的市场,”据谢福复介绍,接下来他的龙脊茶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将要在黄江村与村集体合作做一个200亩的一个龙脊古树茶矮化密植高产的一个示范园,让农户成为这片茶园的主人。
作为我县六大国家地标产品之一的龙脊茶,不仅成为龙胜农业的一面“金字招牌”,也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在谢福复的带领下,黄江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龙脊茶。在村里,只要一提起谢福复,村民无一不拍手称赞。
黄江村村民刘月英对记者说,“谢老板对我们非常好。以前我们自己的茶叶卖不出去 只能便宜卖给别人,干茶叶也才十多元一斤。现在在谢老板的帮助下,生叶子一斤能卖出十多元的好价格。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工作,到谢老板这帮采茶叶,他也很照顾我们,非常感谢他!”
“我觉得谢总是一个非常可靠、朴实的人,知道我们这边有很多的荒地,过来考察之后觉得也很适合种茶叶,去年经常来村里和村民沟通种茶事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现在茶叶还没种下我们已经签了合同,也是相当于给我们吃了定心丸”。黄江村村民冯友清说。
据悉,在谢福复的龙脊茶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黄江村龙脊茶茶青年产量能达到40吨,总产值120万元,不仅给村民创造了在家打工挣钱的机会,更让当地村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邓晓艳 吴梦行)
王瑞:科技赋能 做大做强“长发”产业
作为一名企业代表,他将民族瑰宝淘米水转化为现代化的洗护新产品,将长发文化升级为长发产业,让雪藏于大山深处的民族瑰宝以现代化的科研产品为载体,走出大山,推向全国。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始终带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履行委员职责,心系群众,不忘初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带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政协委员的情怀和风采。他就是自治县第十二届政协委员、桂林长发小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瑞。
记者见到王瑞时,他如往常一样,在中国长发科技馆的粤桂就业帮扶车间内,与工人们交流了解生产情况,叮嘱一定要严把质量关。王瑞认为,企业要想发展得好,一定要立足实际,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宗旨,坚持“科技赋能,做大做强‘长发’产业”的战略思维。“政协委员履职,不仅仅是搞调研、做调查、献计献策,更要结合界别和本职,竭尽所能地解决民计、民生和乡村振兴的实际问题,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政协委员王瑞说。
长发小寨淘米水项目的上马,为周边群众解决就业岗位300多个,中国长发科技馆的修建,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了强大的动力,使黄洛瑶寨的文旅链条得以延伸,并巧妙地融入了科技元素。自2021年5月开馆至今,在疫情反复无常的形势之下,仍然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并直接促进了当地餐饮、民宿、红瑶歌舞表演的营收,仅旅游一项,当地村民平均每户增收5万元。
潘勇是金江村黄洛瑶寨的村民,同时也是中国长发科技博物馆的员工,当记者问起他对王瑞的印象,仿佛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一般。“王总平时待人和善,很爱乐于助人。前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原因,村子里的游客很少,王总就会组织村里的阿嫂拍摄短视频,给她们发工资,给她们带来了收入,帮助到了村里的人。”
在履职尽责道路上,王瑞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实干精神,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定期为周边村民发放洗发水、大米等生活物资,联合鸿基金公益学院开展“乡村振兴,公益助学”活动,为山区孩子们捐赠学习用品,在马堤乡开展支农助农活动。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每年都调拨50万元用于弘扬长发文化,使长发文化和长发产业齐头并进,互融互促。
“自从中国长发科技博物馆坐落到我们这后,每年我们都有分红拿,王总定期还会给我们发放洗发水、大米等物资,我们这要开发什么项目也是要靠他去争取,他为我们这个寨子做了太多事了,真的很感谢他!”一提到王瑞,金江村黄洛瑶寨村民潘继凤颇有感触。(秦榛)
图为政人大代表蒙永凡
图为政协委员谢福复
图为政协委员王瑞
图为政协委员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