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细门村红瑶群众合影
细门坐落在山谷之中的平坝上,一条清溪从山上奔腾下来,从寨头的风雨桥下“哗啦啦”流过,转动着不紧不慢、“咿咿呀呀”的水碾。寨子四周被青山绿水环抱着,幽静古朴,保存完好的传统木楼建筑错落有致、宽敞明亮。走在村巷里,石板路光滑油亮,交错纵横,干净整洁;道路两边种满了绿色植物和花卉;不时有机杼声和山歌声从木楼里飘出,让人心旷神怡,仿佛在现代与旧时光里穿越。
在寨子里,瑶嫂们坐在廊檐下正在聚精会神地绣制红衣、头巾或腰带,那灵巧的手飞针走线,不一会精美的图案便在黑布上呈现出来。红瑶妇女擅长针绣,喜欢穿绣花红衣,色彩鲜艳夺目,被称为“桃花林中的民族”。红瑶妹一般从十二三岁就开始学习针绣,十七八岁绣制嫁衣。一件嫁衣常常要绣一年以上,图案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构图奇特,针法潇洒,美观华丽。除绣制红衣外,还要佩上七彩腰带,方形头巾,黑色百褶裙。出嫁那天,人们在暗暗欣赏新媳妇绣制的衣裙,衣服绣的越漂亮,越体现新媳妇心灵手巧,就会获得人们更多的赞美。
细门红瑶寨民族特色和民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细门被誉为红瑶文化的百科长廊,入选广西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它也是县里最早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每天瑶姑瑶嫂们盛装打扮列队站在寨门边,瑶哥们则吹起嘹亮的唢呐迎接游客。之后在寨子里的戏台上用曼妙多姿的民族歌舞,飘逸艳丽的民族服饰,乌黑油亮的长发,向游客展示红瑶的独特文化魅力。
图为红瑶传统活动打旗公
图为当地红瑶少女表演瑶族长鼓
图为细门村居民楼一角
图为细门村旧貌
细门村辖的一些村屯名字也颇有来历。崩里屯,瑶语意为住在长满草蓬的村屯。浪古坪屯,意为寨子在后山高低起伏(浪)的山头(古)小平地上。孟山屯,指在地势较高的山上,整天都云雾蒙蒙(孟)。九十六屯,传说祖先开始来这里居住的时候,开拓了九十六块梯田。(文/杨海标 图/龙胜县委宣传部)
泗水乡细门村,距乡人民政府驻地9千米。东接周家村,南连龙脊小寨村,西邻龙甸村,北靠三舍村,辖崩里、浪古坪、孟山等16个村民小组。
细门红瑶寨是细门村的代表,它距村委驻地崩里1千米,村前是清凌凌流淌的江底河,龙胜县城至龙胜温泉公路从寨前经过。它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韦氏人迁建,以韦姓居多。
细门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传说在离细门不远的三门瑶寨过去设有三个木门关卡,所以叫三门。从三门上来又设有第四个关卡木门,称为四门,红瑶语“四”与“细”谐音,因而称为“细门”。另外一种说法是,传说在细门瑶寨附近有一个大石头,石头中间有个细小的石缝,每天都从石缝里只漏出一升大米。寨上人定出规矩,从石洞里漏出的大米,是用来接济寨上无米下锅的人家,让生活困难的人能够生活下去。后来寨上有一个好吃懒做的光棍汉,他觉得这个石洞出米太少,便偷偷地用铁锤将那石头打烂了,从此这石头再也没有米出。寨上的人们发现后十分愤怒,便将这个光棍汉送到很远的地方,永远不许他再回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那个出米的石头,就将寨子取名为细门,意为要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