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村是平等镇最北的一个侗族村寨,辖有黄寨、高弄、平会等5个自然屯。东与硬洲村为邻,南与蒙洞村交界,西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万佛山镇上洞村相连,北与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横坡村接壤。
平定寨于1032年,杨姓祖先到此开发定居,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现有杨、周、李、石、姚、粟、胡等姓。
“平定”,侗语的意思是“石头坪坪”。传说当初先祖杨通元、杨通乾来到平定时,这里到处都是原始森林,从湖南横坡下来的河流与两条小溪在这里汇合,形成了两岸较平缓的地势,两位先祖认为这是生活繁衍的好地方,于是就在此开荒种地,造房安居。由于这里到处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他们就利用这些石头垒建屋基,砌成田地,铺垫道路,所以人们便称这个地方为“平定”。
平定祖先们有石头一样的坚韧性格。他们面对山高水陡的恶劣生活环境,以顽强的意志,用最原始的工具,在村寨四周的山坡上开挖成连接天际的层层梯田,温饱了自己,福泽了子孙。
平定寨边耸立着数人合抱粗的古樟树、荷木树、枫树等郁郁葱葱的参天风水古树,特别是寨边的那棵雄雌合一的千年红豆杉,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突然黑云涌起,打雷刮风,大雨马上袭来。一位村民晾晒在屋边的稻谷眼看就要被大雨淋湿了,这时不知从哪里钻出几个动作敏捷的小孩,很快就帮忙把谷子收进家里,他们一见到主人回来便蹦蹦跳跳地往红豆杉那里跑,跑到树下却不见了踪影,人们说那是“山伙伴”(侗族传说中的一种山神,对人友善,是人类的朋友)住在树上。于是寨上的人对红豆杉更加崇敬有加,谁家的小孩爱生病,便拜祭古树,认树为父母。逢年过节,人们到树下烧香化纸,祭祀古树,希望古树保佑家人逢凶化吉,幸福安康。
近年来,平定全村群众合力建成的鼓楼戏台和老年活动中心,为古老的侗寨增添了新的亮色,传统文化焕发生机。闲暇时光里,人们聚集在一起,跳舞、下棋、弹琵琶、唱侗歌、打油茶,热闹非常,团结和谐的新风在寨子里荡漾。
在距平定寨南边有一个地方叫八洞,八洞的下方是上百米高的悬崖绝壁。相传在悬崖中间有一个“八”字形的山洞,里面藏有很多银子,只是洞门被一个大石头堵住了,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去撬那个石门,但石门都纹丝不动,没有谁能打得开。据说在与之相对的河对岸,有一块石头,上面写满了经文,如果谁能把经文念完,就可以打开那个石门。一天,从湖南来了一个道士,并带了一个徒弟,他们信心满满地要去打开那道石门。道士在对岸念经文,叫徒弟爬到悬崖上去撬石门。当道士念了一半经文后,石门果然被撬开了一道缝隙,但念到最后一行字时,道士却怎么也念不下去了。这字和甲骨文一样,太深奥了,道士只得灰溜溜地走了。后来,附近的蒙洞寨有一位姓李的男人,晚上沿着河边撒网来到这里,他看见在面前不远处,有一只银白色的母鸡带着十八只同样颜色的小鸡在河滩上漫步,不久,母鸡带着小鸡爬上悬崖走进了那个山洞。他觉得自己能亲眼见到这些银子变成的鸡群,一定跟自己有缘分,于是就把家搬到八洞住下来,决心守护这些银子。后来八洞逐渐繁衍成村屯。
黄寨,是平定村的一个自然屯,原来最早进去开发的是黄姓人家,故名黄寨。后又有陈姓、王姓人家入住,但现在都已不知去向,如今全部为周氏。传说黄寨老屋场是个狐狸窝,所以人才辈出。在清代科举考试中,周永清(1803—1876)荣膺六品登仕郎,周升甲(1824—1894)考取九品登仕郎,并先后出过七名秀才。现代的周子庭参加过桂北游击队,曾任中共龙胜县委副书记(主持过县委的全面工作)。黄寨虽然只有十几户人家,又地处偏僻的山旮旯,却远近扬名,令人刮目相看。
平会,侗语以这里是一片长满了箭杆竹子的高坡平缓山地而得名。平会有一个地名叫猫岭,其名字的来历深藏着一段红色历史故事。过去这里单家独户住着杨通美一家。1934年12月的一天晚上,杨通美一家正在吃晚饭,突然听到一阵敲门声,杨通美打开门一看,吓了一跳,只见门口站着两个身背刀枪、衣衫褴褛的军人,他急忙想把门关上,对方其中一个人说话了:“老乡,我们是专门帮助穷人打天下的红军,不会伤害你们。您给我们进屋喝一口水吧,我们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杨通美心地十分善良,见他们不像坏人,便把他们带到屋顶一间没有窗户的阁楼住下,并立即弄好饭菜给他们吃。当得知他们身上有枪伤,杨通美第二天专门到三里外的高弄屯,找到草医杨发义要治疗枪伤的药,并告诉他保密。经过几天的治疗,两个红军的枪伤已明显好转,他们留下两把马刀和一颗五角星作为感谢,便急匆匆地翻越四方梁到通道追赶红军大部队。红军疗伤期间,有附近的村民来到杨通美家串门,听到楼上经常有响动,杨通美便急忙解释说,楼上老鼠多,猫在追老鼠。后来,人们听说猫追老鼠的故事,加之此地经常有野猫出没,所以就把这里取名为猫岭。如今红军留下的马刀仍完好地保存着,成为红色教育的珍贵教材。(杨海标/图 文)
▲图为平定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