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木村,因村委会驻里木得名,苗族聚居。
里木村,在乡境中部,像花心;中洞、崇林、大湾、新寨四个村,似形状不同、长短不一的四叶花瓣,在四个方向围绕花心里木。中洞连东北向,新寨接西北向,大湾靠南北向,崇林邻东南向。洋湾和甘甲往北向延伸形成一瓣长形的花瓣。里木下寨分散在伟江河的两岸,也似花心,其他村屯以它为中心,不断地沿伟江河两岸的山脉盘旋延展,成为它的花瓣。
里木原称李蒙,因李、蒙两姓最先迁此定居,故称。后以谐音写成里木。里木村辖15个自然村。1933年属马堤乡碧林村。1952年属第三区碧林乡。1955年属马堤区碧林乡。1958年属马堤公社碧林大队。1984年撤销碧林大队,分设里木村,属马堤乡。1987年9月属伟江乡。里木自然村屯多在半山或高山,命名往往与山形及其位置相关,如包上、高山、上洞、马鞍、岩底、长湾、朋洞、朋湾、鸦曹、白竹和昌土地等。其中“昌土地”为苗语,“昌”,苗语为“坐”之意;“土地”,指山脉的尖端、末端。“昌土地”,即村子坐落在山脉的末端。“朋洞”从住地有一水流满溢的瀑布得名。“朋”,为苗语,指水满溢出的样子;“洞”为瀑布冲出的山洞。“朋湾”是寨子在“朋洞”下的一个大湾。“鸦曹”,寨子坐落在长长的冲曹里,山上乌鸦多,故名“鸦曹”;曾有人认为“鸦”不吉利,建议改为“雅”,但至今仍保留“鸦曹”之名。“白竹”,当地以前周围长满白竹。“兰家”以居地居民姓氏命名。朗其,原名枞树湾,后蒙氏人入住,因像狮子骑在山包上的地形改名朗区,后演变朗其。
清朝乾隆间,里木苗民不屈于被压榨和奴役,在“草王”蒙老益的率领下,向欺压苗民的清政府官兵“挑起战斗”。清朝乾隆四年(1739)冬,桑江司巡检不断派官兵,到各村寨去编查户口,清田加赋,催粮逼役。碧林苗寨[ 碧林苗寨:今里木。],由于荒年粮食歉收,交不起粮赋;苗民又不愿出门做徭役,即与巡检司派出的官兵发生争执,催粮逼役的官兵以势压人,抄家抓人,引起全寨苗民的强烈不满。蒙老益率领村民,与清朝官兵抗争。在抗争打斗中,苗民将作恶的官兵打死。事发后,桑江巡检司派兵镇压,“草王”和苗民也谋划应对,借有利地形,一举击退来犯之敌。首战首捷,鼓舞了苗族群众抗争的斗志。不久,桑江巡检司重新部署镇压力量,派出精兵强将攻打碧林。因为力量悬殊,碧林苗民被打败,起义义军多数被杀,蒙老益也被杀害。义军被惨杀之地,称为平王地,也叫老益包。平王地后被开垦为田地了。碧林苗寨这次武装斗争虽然被镇压了,但他们反欺压歧视的斗争和英雄气概,为苗族后代树立了榜样。1934年12月8日,红军长征大队伍翻越牛头界下里木,途中在一片树林下休息,生火煮饭。炊烟穿出树叶缝隙,被低飞的敌机发现,敌机丢炸弹轰炸,红军伤1人,牺牲2人。受伤的红军,被高山屯石桂英家收留,石姓人家找草药为受伤红军疗伤。红军伤好转后,见石家后生识文断字,就把自己随身带的铜制墨盒作为酬谢,给了石家后生,自己只身去追赶红军队伍去了。墨盒虽小,却凝结军民浓浓的深情。1934年12月10日,一支红军部队经过朗其,遭桂军袭击,英勇的红军顽强地迎击数倍于己的敌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有六名战士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当天,伟江乡里木村群众即把六名红军战士就地埋葬在朗其界上。为弘扬长征精神,缅怀革命烈士,1970年碧林民兵营将红军烈士的遗骸,移至里木村伟江河河岸大石上集中埋葬,以告慰先烈英灵,教育启迪后人。
伟江乡村村寨寨都有梯田,从山麓直到白云环绕的山巅,到处都是鳞次栉比的梯田,伟江梯田的最佳观赏点在里木村朋洞。朋洞是至今还保持着苗族原生态生活和文化活性的村落。现任村委委员们,正在积极筹划向上级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他们知道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也是一场持久的“战斗”。
里木是绿水青山之地,有山美水美之景,有厚重的苗族文化,但如何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凭借国家的惠民政策,带领群众打好新时期振兴农村经济“战斗”,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呢?
驻村干部和村委干部,不说空话,而是带头“做”。上任村支书,创业开办“龙胜苗族当屋咧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主营本地芭蕉芋粉条;开办“龙胜荣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就业扶贫车间”,联合村民种植芭蕉芋,合作社收购加工。加工期间,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让其参与加工,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里木现在发展经济农作物罗汉果和辣椒。2021年罗汉果、2022年辣椒收入均实现了每亩上万元的目标。
里木历史上的“抗役”战斗,是苗民为了保基本生存;红军长征“战斗”,是为了建立和谐富强的国家;新时期的“经济”战斗,是为了实现振兴乡村的富强梦。
(文:吴胜平 图:杨光足)
里木村航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