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集”这个词很文雅。“大云”这个地名虽然来自民间,也同样大雅,因为它也含有云集之意,即这个村的先民都是从其他地方云集而来的。从明朝初年开始,大云各姓氏的祖先陆续迁入。清乾隆六年(1741)属龙胜厅大架塘。1912年属龙胜县西团,1933年属都云乡,称为架云村。1949年11月属南区都云乡,1952年5月属一区都云乡,1958年8月属瓢里公社,为大云大队,1984年改为大云村。
大云村位于瓢里镇的东部,其东面与龙胜镇都坪村交界,南面与三门镇大滩村接壤,西面与上塘村相连,北面与乐江镇金坪村毗邻。辖田垌、水圳、岩坡、陡山、高美等17个自然村屯。
桑江从东向西流过大云村境。“大云”是总地名,田垌屯即坐落在田垌上的寨子,为村委会驻地。水圳屯为在水圳旁的寨子。岩坡和陡山均从地形地貌得名。高美意为风景美丽的高山村屯。上六桥从此地的六座桥得名,意为走过六座桥才到达的寨子。1952年土改分田为就近耕种,一些村民在此安家,形成新的村寨。寨汪从壮语的翻译得名。壮语汪为横,寨汪就是横着山梁分布的寨子。南林山屯从当地的楠竹林得名,即山上为楠竹林的寨子。岩山湾屯即村子建在岩山湾里。沙坪屯从当地的土质得名,即村子坐落在半山一片沙质土壤的小平地上。六单屯来自壮语落滩的谐音。流水在此因出现落差而成滩,此村名意为急滩边的寨子。六庙屯意为从前建有六座小庙的地方。古立屯从孤立的谐音得名,孤立演变成古立。迁建之初,好长一段时间只有一家人在此开田造地,独往独来,似乎被人世孤立了一样。虽然后来人口有所发展,但当初的地名被沿袭下来。高虎屯从对老虎活动的记忆中得名。因为高山野岭,从前这里曾经是老虎出没的地方。以上的村屯均分布在桑江的南岸地带。湖塘屯从这里几块深水田得名,意为村子在水田如湖似塘的地方。马路屯即马路旁边的寨子。从前老百姓称公路为马路,这里的公路为今天的321国道。长田屯因村旁多为长条形梯田而得名。独田屯即村子坐落在一块单独的大田旁边。陈家湾屯从姓氏和地形得名,此村屯原来建在U字形的山湾里,321 国道也随着弯曲,如今此路段已被改直,连接桂三高速公路大云隧道的高架桥正好从陈家湾头上通过。半界屯即建在半山腰上的寨子。高排屯从这里重叠的高山地貌得名,意为山岭高耸排列的地方。鱼嗡屯从它所处的地形得名,这里被高山围成一个装鱼的瓮子,故名,在日常文书运用时,瓮用嗡来代替。高吊屯指这里地势十分陡峭,从山梁上看下去,这个村落就像吊在陡壁上一样,故名。因调和吊同音,也人有写成“高调”。
大云境内居住着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其次是汉族和侗族。这里的地形地貌为河谷与高山组合。田垌屯因为田多,上世纪50年代县里在此建立大云农场,用科学培育绿色。大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主种水稻、杉木、柑桔、罗汉果、油茶等。这些年大云村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户科学种植的积极性,大云的新鲜事层出不穷。
大云村交通便利,321国道和桂三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桂林至三江段)过境,高架桥从陈家湾飞越桑江跨过村民委员会驻地田垌寨,那横空出世的宏伟壮观之势,成为大云新的地标。从原来的河滩中崛起,生产绿色能源的大云水电站,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拦河大坝拦水蓄成的十里长湖,更显出“山列千重静,河流一带明”的情调和丰采。
天上飘彩云,地上铺绿云。崇尚绿色的大云,铺展自己特有的色调、芳香和甘美。在它和谐、幸福、创新的家园里,地理景观、生态文明、民族风情、文化传统,各臻其妙,五彩纷呈。
(文:黄钟警 图: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