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龙胜电子报

2021年12月20星期一

今日龙胜龙脊副刊 认清区域优势和短板提升地方竞争力 龙尾红瑶寨里的红军故事 龙胜税务局:“三个强化”推动以案示警见实效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今日龙胜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尾红瑶寨里的红军故事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周家村一个叫做“龙尾红瑶寨”的地方,流传着一则当地红瑶村民救治红军伤病员的故事。

1934年12月的一天,龙尾红瑶寨的余寿龄兄弟三人上山去砍柴,途经一个叫白竹界的地方时,遇见四位面生的外乡人,这四人伤病比较严重。当时余寿龄三人也很害怕,不知道他们是兵是匪,是好人还是坏人?不敢上前靠近。而这几个外乡人看见有人来了,即用普通话向他们求救。当时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信息、文化落后,听不懂普通话,但看到眼前四位受伤之人非常的痛苦和可怜,便上前与之交流。经过一番口语及手势比划后,他们得知这四位外乡人是受伤的红军,红军是替穷苦人打天下、谋幸福的队伍,于是决定帮助他们,随即将他们带回龙尾家中,悉心照料,精心治疗。余寿龄略懂草医,即上山采集草药,用瑶家独特的秘方为他们治疗伤病。

余家兄弟收留救治红军是冒着身家性命危险的,当时国民党兵及民团逐村逐寨、逐家逐户搜捕失散红军。他们帮红军换洗的衣物都不敢拿到屋外晾晒,在屋内隐蔽处用炭火烘干。就在他们把红军领回来治伤的第三天,余寿龄碰见去寨纳(今泗水)买盐回来的人说,有国民党兵在寨纳搜捕红军,这一消息把他吓得不轻,立即回家与大哥余寿春、三弟余寿坤、侄子余凤生(余寿春的儿子)等人商量。为确保红军伤员的安全,他们决定把红军伤员背到屋背约半里地的岩坪山石洞中躲藏,三家人每天轮流送饭、送水、送药。随着搜捕风声的越来越紧,山洞住久了又怕被敌人发现,他们又把伤员转移到屋底冲的一个岩洞内。由于该岩洞进深不大,三面通风,时值寒冬,保暖性差,隐蔽性不强,遂又将伤员转移到一个废弃的瓦窑中。

经过余家兄弟的精心护理治疗,两个月后,四位红军伤病员痊愈了。这天,余寿坤在送饭时四人对他说:“感谢你们的救治帮助,现在我们的伤病已经好了,明天准备走了”。经过两个月的相处彼此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寿坤很是不舍地说:“好吧,明天帮你们送早饭来吃了再动身”。寿坤回家说,“那四个人要走了,我们帮他们准备些干粮吧”。于是,余家兄弟及家人连夜包好煮好粽粑、备上干粮,还筹了一些路费,余家媳妇黄广妹、余杨氏等还为他们每人编织了一双草鞋,连同早饭一起送到瓦窑中交给四人。接过粽粑、干粮、草鞋和路费时,四人才感动地说,他们一个叫“宗权”,一个叫“海东”,一个叫“开富”(姓什么忘记了,还有一个叫什么也忘记了)。说着开富打开包袱拿出一件小棉袄递给余凤生说:“谢谢你们了,实在不知道怎么报答你们,这件小棉袄送给你们留个念想吧!”余凤生当时34岁,1910年农历11月7日生,正值年轻力壮又“懂事”时期,照顾红军伤病员他用心出力最大。

这件小棉袄灰黄色,面料好,做工精细,轻便保暖,余凤生一直保存着。可惜他去世时,后辈们将他心爱的这件棉袄连同其他遗物一起烧掉了。

吃过早饭后,余家兄弟帮他们换上瑶民服装,由余寿龄及其侄儿余凤生护送他们到通往湖南城步方向的大路(一个叫岭头的地方)去追赶部队。他们一直目送四个背影渐渐消失在视野里后才依依不舍地往回走。

另还有一位因伤病严重而牺牲的红军,被龙尾村民们埋在龙尾寨边一个叫浪背田头底的地方,现还存有一个墓堆,只知道这位牺牲的红军战士姓徐,而不知道名字,因而此墓堆成了一个“无名红军墓”。

距离龙尾瑶寨约三公里的上游有一个寨子叫白面瑶寨,白面瑶寨寨脚下的山坡上斜立着一块巨石,酷似伸出来的“龙舌”,故名“龙舌岩”。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时,红三军团第四师的师首长曾在此岩下,召集当地参加过“瑶民暴动”的小头领进行座谈,对他们进行慰问,为他们指明出路,鼓励他们不畏艰险继续战斗,并在岩壁上写上了“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的标语,在瑶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火种。龙舌岩,顾名思义就是“龙头地”。而龙尾寨的正中央,也矗立着一块高约6米、长约10米的巨石,形似露出来的“龙尾”,而龙尾寨脚下的一片古树(约有二、三十棵,其中一株楠木直径约80厘米,高约30米,树龄130年),犹如龙尾上的羽翼,龙尾寨也因此而得名。

在“龙头”、”龙尾”的地方,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流传着红军与当地瑶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为了记住红军在龙尾养伤的故事,也为了缅怀那位牺牲在龙尾的红军战士,更为了纪念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瑶民们把“龙尾红瑶寨”更名为“龙伟红军寨”。

让我们记住这一动人的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记住那位牺牲的不知名的红军战士,记住红军长征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英雄史诗。(吴兴强)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主办单位:中共龙胜各族自治县委员会  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龙胜各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ICP证:桂ICP备20005962号-1  广西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号:桂1901012  制作单位:广西国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