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有这么一间小学,每到大课间活动,孩子们跳竹竿舞、做手语操、玩抖空竹、打武术招式,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课间活动让孩子们十分快乐。这就是瓢里镇瓢里小学,而创造这些特色课间活动的老师,就是在此执教整整27年的体育老师——向尧青。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
“老师选我!”“我!我要去!向老师看我!”9月7日下午,在小学操场,向尧青被6年级1班的孩子们围绕着。这堂体育课,向尧青要带一些学生去河边捡垃圾,再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孩子们积极举手,努力让向老师选中自己。最终,向尧青选了十来个孩子,让他们带上扫把与簸箕,自己提着看望老人的礼物,一行人热热闹闹走出了校门。
“这是小李,班里的学习委员,还是我田径队和板鞋队的队员,很优秀。”“这个是小蒙,这孩子跳舞特别好,得了县里比赛第一名,很厉害。”“这是小梁,也是田径队的,很会讲故事,跑得也快。”向尧青对这些孩子了如指掌,孩子们擅长什么、有什么优点,她一一都能讲出来。
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是向尧青在工作中、在与学生们的相处中所秉持的理念,靠着这份真心,工作多年的她荣誉加身:2008年至2016年连续9年荣获桂林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个人;连续四届获桂林市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12年9月被评为桂林市优秀教师;2018年被评为桂林市“四有”好教师,等等奖项,不胜枚举。而她个人对这些荣誉看得很淡,她说她只是单纯喜欢自己体育老师的工作,爱着瓢里小学的孩子们。
向尧青从小就是一个运动能力强的女孩,她在县市级比赛中所创下的田径比赛记录,至今无人超越。1996年,18岁的她以一名体育教师的身份来到瓢里小学,那时瓢里小学的教学条件并不好,砖瓦房、泥土地,但她没有不满环境的简陋,而是积极投入到孩子们的体育教学中去。
上世纪九十年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没有现在这么重视,更何况是边缘的体育课。每当向尧青发现好的体育苗子用心培养时,到了孩子五六年级,家长们就会阻止向尧青继续“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向尧青没有气馁,那时候没有电脑之类便捷的搜索工具,她就去图书馆、报社等地方,收集体育对孩子们学习乃至就业都有用的相关信息,一条一条摘抄在她的工作日志上,再上门说服家长,让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她训练。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向尧青还自掏腰包给务农的家长们买种子买肥料,只为让家长看到她的诚意。
“我们小学作为乡镇小学,师资力量有限,孩子们升学的机会比不上县市的学生。对于有体育天赋的孩子来说,走体育生的路子,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往上走的机会。”向尧青坦言。事实证明,向尧青的坚持是对的。数年来,她为上级体校输送梁义娜、黄婉玉等80多名优秀运动员,其中梁义娜在泰国曼谷2017年亚洲少年田径锦标赛中获得女子400米栏金牌、异程接力金牌,打破赛会纪录。所教学生潘福顺多次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奖。向尧青感叹,潘福顺在被重新挖掘成为运动员前,因为眼障不得不在盲人按摩院工作谋生,可以说体育改变了他的人生。
而向尧青做的,就是将一个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点亮,送他们离开乡镇,去更广阔的世界拼搏,实现梦想创造价值。
一棵坚韧的大树
瓢里小学能提供的训练条件有限,向尧青就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训练,在山脚的黄泥坡上、在公路边的石礅上、在河边的小道里,万事万物都能做向尧青的训练器材。清晨五六点,当别人还在梦乡时,她就带着队员们进行晨练;当别人吃完晚饭外出散步时,她默默收拾队员们训练用过的器材;孩子们不想学习落下,她就在训练后陪着孩子们学习,检查他们的作业。
“你一个上体育课的,清早就带孩子们跑步,晚上又这么晚才下班,你不累吗?值得吗?”面对一些街坊邻居的不理解,向尧青从来不多解释,只管将她的工作做到最好。到现在,向尧青能很自信地说,没有人能质疑她的体育工作,曾经领导、同事乃至家长的那些不解与质疑已在她的坚持中纷纷化为敬佩和支持。而那些被她送出去的学生,每一个回到家乡都会来见她,表达对她的感激和敬爱。
“我们都特别喜欢向老师,她就像妈妈一样好。在训练中她很严格,不会允许我们偷懒耍滑,但是每当我们表现得好,她都会买礼物奖励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特别关心我们,特别温柔。”学生李庆庆告诉记者,她喜欢音乐,未来理想是成为一名像向老师那样既专业又温柔,被学生们爱戴的音乐老师。
纵然向尧青有无数机会去更好的工作单位,但她都拒绝了,继续留守在瓢里小学。岁月变迁,曾经泥土堆、砖瓦房的瓢里小学拥有了塑胶跑道、现代化校舍。但不管教学条件如何优化,在乡村教育振兴的漫漫长路中,老师才是支撑教育下乡的中坚力量。向尧青便是这样一股蓬勃的力量,一棵坚韧的大树,为瓢里小学的孩子们遮风挡雨,护佑他们茁壮成长,直到去往远方。
(通讯员 何月 刘胜 李昌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