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堤,故事滋生的地方。
其地名来源就是一个传奇故事。马堤,原名马蹄。传说古时,天马巡视,见此地为人间仙境,便情不自禁收蹄落地,留下蹄印,化为巨石。瑶族先祖到此,以马蹄仙迹为原点,向山上辐射建寨,以天马仙迹马蹄石冠名。新中国成立后,村民认为“蹄”为牲畜之物,不雅,于是用方言谐音字“堤”替代,雅化为“马堤”。
马堤街,因经商得名,地处河谷谷地。明崇祯六年(1633),瑶族建寨。乾隆年间湖南和广西灵川汉族生意人,陆续迁入,开铺经商,逐步形成了街市,因此称为马蹄街。马蹄街,一度成为龙胜东区商品集散地。上世纪30年代,马蹄街工业作坊较为发达,有4座水碾油榨油坊,2座水碾米坊,2个打铁作坊,1个打制金银首饰铺。
马堤村,乡人民政府驻地。东接泗水乡三舍村,南连泗水乡龙甸村、泗水村,西邻里骆林场,北靠牛头村、百湾村,辖13个自然村,汉、瑶、苗族聚居。1933年为马蹄、大寨两村,属龙胜县马蹄乡。1947年为新安村,属镇东乡。1952年设马堤乡,属第三区。1955年属马堤区。1958年改大队,属马堤公社。1963年改公社,属马堤区。1969年复改大队,属马堤公社。1984年改村,属马堤乡。
马堤自然村地名自带编程,有从地形地貌得名的,如大谷冲、大坪界、湾田、大段[段:龙胜方言,同“垌”。]、边江岭、乌龟岩、冲头、马坳头、鸟冲、仁盏、横洞、大码头等,寨子多建在半山坡地上。马坳头,瑶语称“鞍”为“坳”。鸟冲,寨子建在百鸟鸣唱的山冲里。仁盏,村民居住地形如灯盏。原名银盏,后演变为仁盏,居民主要为瑶族。横洞,寨子建在拦住河水使之拐弯的一个横向田垌上。大码头,码头龙胜方言指石阶,寨子建在路口砌有大石阶处,1980年杨氏迁建,居民为瑶族和苗族。
有从建寨时居民的户数得名,如三家村,居民为瑶族。有以居民姓氏得名的,如杨田。有从村寨所在地物冠名,如大圳底,桐木寨。有以居民职业取名的,如杀猪江,过去有人在河边以杀猪为业。有以瑶语发音定名,如古六田。古六田,瑶语,夸张形容山路难走。寨子和梯田一眼看得见,走路却要半天。有以故事得名,如猪宝洼,即寨子建在曾养猪宝娃的旧址处,“洼”为“娃”的演变。1970年几户人迁建,居民为瑶族、苗族。龙宫水,传说这里流水是连接龙宫的地方。有从其他角度冠名的,如田厂等。田厂,从当年财主建造田垌上供长工住宿的房子得名。“厂”,此指1938年田主建的简易木房,让长工临时居住;1952年土改后,蒙家正式入驻,后逐步发展为多姓杂居,居民主要为瑶族、壮族、汉族。山茶屯,原名“三茶”,来自两个地名的连缀组合,取“三百冲”和“茶树林”首字,即得名。龙胜方言,“三”“山”发音相同,随时间推移,“三茶”演变为“山茶”。大寨,马堤村最大的寨子,至今仍保留传统建筑民居和民族活性生活习俗,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有光绪皇帝赐匾的故事。清光绪年间,马堤黄学易与秦氏结为夫妻,生育两孩。不久黄学易病逝,此时其妻秦氏年仅29岁。后秦氏守节38年,靠己之力抚养二子成年成家。其事迹传皇庭,光绪皇帝特派钦差大臣将“皇恩旌表匾牌”赐予黄秦氏,赞其勤劳守节,妇道楷模。
有瑶民起义的故事。1933年瑶民起义,义军重要领袖之一侯正山是马蹄大段人。他1931年任马蹄区民团局局董,聘侯忠良[侯忠良:瑶族,马蹄三茶人。]为局秘书。1932年冬瑶民酝酿武装起义以反对国民党的统治。1933年2月23日,侯正山率马蹄团义军协同梨子根、潘内、水银等团义军围攻寨纳[纳寨:今泗水。]。当天攻陷寨纳村头炮楼,次日进攻村中炮楼,久攻不下。两天后,省八区民团参谋长虞世熙率兵,从后山袭击义军;义军且战且退,后化整为零潜伏。3月侯正山和侯忠良被俘,押解县城监狱;4月惨遭杀害。
虽世事如苍驹,生命凋零。但他们追求正义与生命伸张的绚烂,永远保存在民族文化的记忆里。
有民合黄岩桥的故事。黄岩桥是湖南人修建的。据传清朝,湖南为官者较多。民合寨尾马堤河对岸有座大山,形似大象。湖南为官者为“引象”风水到自己境内,就集资修建了这座石桥。桥位于民合村的南边,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为单拱石桥,用方石错缝砌成。因桥旁有黄色岩石而得名。
有红军经过马堤的故事。1934年12月8日,红三军团进到马堤河口。当日下午,桂军56团向鸟坳[鸟坳:寨纳至马蹄中间的隘口。]进攻,红军英勇阻击,一直激战到黄昏。“鸟坳是进入马蹄的门户,这里地势险要,到马蹄仅有一条小路从坳下通过,两侧高山耸立,一条小河从山坳流过。谁控制了鸟坳,谁就控制了进入马蹄的‘咽喉’。红三军团红四师抢占了鸟坳的有利地形,阻击桂军。”9日,桂军55团企图袭击在马蹄河口渡江的红军,于上午10时许,布防在八滩的红三军团第五师一部与敌激战了1个多小时,红军不恋战,且战且退。此时红军还有五六百人尚未过江,只得退张家河口涉水过河,沿芙蓉河而上至张家,往布弄方向追赶主力。据守鸟坳的红军,见军团主力已通过马蹄街往伟江方向行进,方撤出阵地,转移到牛头岭万人界和百湾的杉木界狙击尾追之敌。
张爱萍在《从两河口到马蹄街》文中提到:马堤河口阻击战牛头杀牛岭壕。位于马堤牛头的杀牛岭,这里面向马蹄河口,是红三军团阻击国民党桂军向北进攻的第三道防线。战壕现存的长度为200米左右,分前沿战壕,机枪掩体、交通壕、弹药坑等。
地名的变迁也与故事有关。民合,原称“苏家”,苏家是这里的大户。清光绪十六年(1890),汉族苏家从外迁徙来此建寨。1949年后,附近瑶族外姓人家迁入,这个屯就有苏、侯、杨、刘、李、粟多姓人家,苏家改民合,既取义人民合作,又取义瑶汉民族聚居融合。民合现尚存古官道、古石桥、古石碑、古树、古牌匾、古钟、古门窗等古迹,保留了非遗红瑶民族文化。民合先后列入“中国景观村落”名录和“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有开山十年,瑶山愚公的故事。1966年年逾花甲的党员老年张启玉等11人,天天开荒造田。十年时间开出新田70余亩。他们被评为县老人劳模组。
交通发达了,“马堤街”功能逐渐削弱了。但新时期故事在衍生: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种罗汉果、哈密瓜、食用菌,养殖地标性的凤鸡、翠鸭……龙城高速在马堤段有“湾田隧洞”和“龙城高速马堤一号中桥”。新的创业故事在不断丰富。
时空凝聚了生命的力量之和:几百年时光,仿佛刹那间,每一个历史节点的故事,凝聚成一个马堤的大故事。故事的主旋律是,与村落共生存是根基,与时代共发展是史诗。
(文:吴胜平 图:县委宣传部)